目前位置:
蒐集 ‧ 不一樣的笑容
愛 。STORY
蒐集 ‧ 不一樣的笑容

文/林恬   攝影/ 劉祥龍

找尋彼此間共通的語言

大學時,我以一個志工和陪伴者的角色,沒有社工專業的背景支持,帶著一股腦兒的熱忱加入非營利組織。畢業後,我加入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正式成為社福界的一員,一晃眼也十年了,期間我曾因為迷惘而短暫離開,但我回來了,而且我確定我不會再離開。

還記得,第一次踏入教養院的震撼,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從來沒接觸過身心障礙者的我,一下車面對的都是坐著輪椅的重度身心障礙者,看著“歪七扭八”的肢體(這是我當時心裡最真實的感受),霎那間我不知所措,我蹲下身子,試圖想找到與他們相處和溝通的管道。直到一個沒有口語能力的腦性麻痺女孩咧著嘴一直對我笑,我發現了,就是這一個簡單的表情—「笑容」,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沒有種族,更沒有障礙上的限制。

『於是,我開始蒐集笑容。』

 

運動,不再是身心障礙者的夢想

也因為笑容,我找到一項值得我投入一輩子的運動—地板滾球Boccia。

一顆地板滾球的重量是275公克,壘球般的大小,握在一般人的手中不輕也不重。然而,一個舉手投球的指令,對一般人來說是再也簡單不過,由大腦下達指令,彎腰、拿球、擺動、瞄準,然後在軀幹、手臂到手指的完美搭配下,投出,花費的時間可能只要十秒鐘。但是,對於重度肢體障礙的身心障礙者來說,這十秒鐘,他們可能還在對抗肢體無法控制自如的張力,放鬆後再握起,然後再次重複。

辛苦但他們卻樂在其中,因為地板滾球是重度和及極重度的肢體障礙者「唯一」可以參與的運動,也因為這是他們離夢想更進一步的機會。只有在球場上,「選手」是他們共通的代名詞,他們不再是一位身心障礙者。

一場比賽中牽動全場的十三顆球,是勝負的關鍵,操縱在握住球的那雙手,和那雙充滿自信和企圖心的那雙眼神中,觀眾們屏息以待目不轉睛的等待着球出手的那一刻,心中默默喊著「加油!」,然後歡呼聲劃破的場上的寧靜,選手振臂揮舞接受全場的掌聲,這掌聲的背後是鼓勵也是肯定,還有深深地感動。

這就是地板滾球Boccia,在殘障奧運中的一個正式比賽的項目。每一個台灣地板滾球選手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夢想:「站上殘障奧運的舞台,讓世界看見自己!」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幫他們圓夢。

 

生活中遇見的不一樣

從推廣身心障礙運動和辦理身心障礙運動比賽中,我從「吃飯」「上廁所」「洗澡」生活基本的需求開始,重新檢視自己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每一件事。

2008年,第一次以教練的身份,帶著重度腦性麻痺者至新加坡隊參加比賽,那是從小到大,我第一次全天24小時照顧一位重度身心障礙者,那也是我第一次幫別人洗澡。我放慢我的腳步,和他們一起生活,多了一些「不方便」,但卻多了很多的思考和快樂,原來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小事,被我的習以為常忽略了。

以搭乘捷運為例,陪同一位輪椅使用者從台北車站大廳到淡水線,要先到戶外M4的入口搭電梯至B1,再搭乘另外一部電梯至B2閘口刷卡,進入捷運後,再等一次電梯往下至B4。這是我平時不會經過的路線,我也不會因為等待電梯的過程中遇到另外一位身心障礙者而聊聊今天外出的目的地,然後祝福他今天一切順利,我更不會把微笑掛在臉上,看著匆匆趕路或是低頭玩手機的人群。

原來,生活並不是只有點和點之間的直線距離,路途中遇到一階的小樓梯,換條路走,也許會遇見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值得」我做一輩子的事

「我愛地板滾球」,這是2010年第八屆身心障礙地板滾球運動會的slogan,我身邊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愛上這項運動,選手因為它得到了成就感和快樂;老師家長們因為它看見孩子的不一樣,志工因為它體會到生命的感動和意義,我因為它,讓我找到我願意一輩子投入的事。

曾經,有位選手和我說:「老師,我們好像牛郎織女,每年只能見面一次,以後可以每個月辦比賽嗎?」。曾經,在我生日的當天,我在電話的那頭,清楚聽見整通電話唯一聽得懂的四個字「生。日。快。樂」。曾經,家長和我說,他兒子在發出病危通知的當下,用筆告訴他:「他怕他不能再打地板滾球」

這些生命中的美好感動,和這群孩子臉上的笑容,是我繼續往前的動力,期待,我能將笑容掛在每一個身心障礙者的臉上,拉近與人群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