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恬
小聚用了一個問題開場:我與地板滾球的第一次接觸是……
「我是從大一的時候開始接觸地板滾球,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明年的台南的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
「第一次接觸地板滾球是95年在宜蘭舉辦的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兩年後第二次接觸後,覺得不能只有感動,而更要行動,然後就開始投入體位分級。」
「本來我是參加慢速壘球,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選擇室內的運動項目,我第一次接觸地板球就是擔任裁判。」
每個人的第一次不儘相同,但卻清楚記得那份感動,直到一年、三年、七年、十年後的現在。
分享正確的體位分級觀念,是謝醫師一直在努力的
體位分級是競賽前的一個重要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公平」。分級最重要的兩個觀念:「符不符合參賽資格?」「如果符合放在那一組比?」。分級師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因為疾病而造成能力喪失的選手,功能相似的放在同一個分級中;分級中考量的是「運動潛能」,並非「運動表現」,絕對不能因為選手的技能勝出而懲罰選手,也不可以通融不符合參賽資格的選手。
以一個復健醫師的角色在體位分級的團隊中工作,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和治療師(物理或職能)、運動專家共同討論達成共識。在大型國際賽事中,通常會設置兩個團隊,如果有遇到抗議,則會由另一個團隊討論決議選手的分級,不論如何,所有的決定都是體位分級團隊的決定。
謝醫師在分享的最後提及,地板滾球是未來2016年選手人數增加的一個運動項目,BISFed也在今年1月自CPISRA獨立,顯示地板滾球運動的未來的發展是值得期待的,她也會在這個領域繼續努力。
今天不談規則,只分享國際裁判生活紀實—恬恬
八天的國際裁判充滿了酸甜苦辣,三天的前置作業加上五天密集的賽程,用了60多張的相片完整呈現。
一個國際賽事的場地如何規劃?其實大有學問,以國內累積十年的地板滾球賽事辦理經驗來看場地規劃,主辦單位善用了每一個空間,除了以賽事為優先來考量動線規劃,也顧及了所有參與者(選手、教練、裁判、分級師…等)的需求,值得國內學習。
賽前的重頭戲是器材設備檢測,泰國隊的球不只在比賽現場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在分享會的現場也是,大家對「球」的定義也許不同,但是就目前的規則來說,球具在經過搓揉下測量是符合大小及重量的相關規定,只是未來BISFed會不會因此而更嚴謹的規定測量的方式就不得而知了。
這一次的賽事經驗,除了對於規則有更深入的討論,也讓我重新思考「裁判」的界線,未來也希望將這個經驗分享,建立嚴謹公正的裁判制度。
不斷的研發測試,找到軌道和球具的最佳組合—阿信
每一組軌道都會搭配一套自己的球,投入軌道研發多年後,今年也開始自己著手製作球具,是目前唯一可以完全依照選手需要而特製的球。
場地,是大家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設定一套軌道和球具需要場地和時間,每一顆球,每一段軌道的距離經過無數次的測試,找出滾動最佳的圓周後標註標記,讓選手使用,目前台灣少有單位投入這樣的人力及時間在BC3軌道及球具上,也讓大家見識到國外BC3發展。
分享會中阿信帶來最新製作的軌道和球,大方公開藏在軌道和球具上的小祕訣,這組軌道和球阿信留在台灣與大家分享,想要嘗試不同軌道的人,歡迎與平台聯繫。
未完待續
三個小時的小聚意猶未盡,恬恬還有很多想問的問題,我想大家也是…就留給下次吧!
延伸閱讀: